回應使命書之七:以公義關懷創建社會未來(鄺偉衡牧師)

凝聚睿知卓見的《共融與重建──香港教會使命》牧函需要時間消化,從本位回應牧函內的四個實踐使命。筆者從堂會牧職轉至機構前線的工作,迫切和焦慮形成具體行動的化身,所以現身說法就多了一點感性和理性的滋味。

生命結連與根基重建的使命

作為服事傷殘群體的機構,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最能體會「關係的斷層」。心靈失連嚴重,人倫常規被拆,整個社會似乎失去黏力,傷殘人士更顯「傷殘」。

十月一日,社會福利署如期執行第二階段削減綜援百分之五點四,影響全港達二十萬領取綜援的長者及非健全人士。本會一位半身癱瘓的傷殘人士,受削減綜援影響,為要節省昂貴的交通開支,今後有精神病的太太要到復康宿舍探望他,也減少為一星期一次,令他們分開更遠,身心靈健康即時受到打擊!這違反以人為本及人類尊嚴的精神,沒有緊扣著生命結連的關係,要知道,要領取綜援的人士最多是老人及殘疾人士,他們是極需要援助的。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研究顯示,本港貧窮問題日趨嚴重,家庭每月低收入中位數字與最高收入相差廿五倍。但脫貧不能純靠物質供應。首先,助貧、扶貧、脫貧、滅貧都是需要的,但「綜援養懶人」的觀念仍會做成社會分化,有待化解。另外,由於福利制度本身沒有脫貧的機制,只會不斷製造更多窮人,所以要以培訓、支援、貸款、提供就業機會等幫助非絕對貧窮人士。政府需要制定貧窮線反映真實數字;劃分貧窮與老弱傷殘為不同類別,以不同方式幫助;並推行「社會契約」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和維持個人基本的生活能力。

聖經不認同貧窮為合理,而且相信神賜給人類有足夠的資源,只是人類沒有合理和公義地使用及分配而已。信徒應盡能力幫助有缺乏的人,更應實踐「均平」的真理(林後八:13-15),實踐關懷,行使愛心。教會應成立小組,幫助貧窮會友及社區需要的人士。如本會曾收集食物贈送傷殘人士、送贈輪椅行動、清潔行動等,帶來更多回應及互動,體會人間有情。

全民參與及文化共融的使命

神造人,賦予每個個體在神永遠的恩典中,有一種榮耀和團契(相處)的關係。這種基本權利也是神造人的目的,是要人過自由及負責任的生活(創一:28)。故此,不是其他的人如何看這個人,乃是神怎樣看一個人。神如此看待,為使人能夠用那屬乎個人的獨特而不能代替的本質,與神與人建立關係,以達成永恆的計劃。傷殘人士肯定是人,只是身體有缺陷而已;若然有人的地位,神必然在其身上有特別的意義。

「傷殘」不單是個人的問題,而且牽涉群體甚至全人類。「傷殘」更不是神創造的本意,而是罪惡帶來的後果。人以個人價值觀判斷,定下標準,就排斥不合標準的人,分類為求統一,因而製造許多等級。其實「傷殘」的起因可能是疾病、意外、懲罰、醫療失誤、基因突變、藥物副作用、身體退化等等,人人都有機會遇到。人被尊重,就受到保障,受保障必然彼此有關係,緊扣著的關係就能化解一切的不平等和歧視,群體的能力就在「約」裡產生。

幫助傷殘人士融入社會成為普通人,意思是讓他們盡自己的本份能力投入社會,不是特殊階級,不需要人人遷就,就容易傷健一家,彼此共融。要不以傷殘人士為社會及家庭的負累,共享繁榮的成果,就要讓商界、政界、社康界、教育界及教會一起參與傷殘共融的社會運動,建立一個健康社區及無障礙的城市。另一方面,要為長期病患者和傷殘人士建立長期關顧網絡,避免久病失去親朋關係,並調和家人的磨擦,減輕家人重擔和壓力,激發教會及肢體有更大的愛心。

教會也應願意扮演重要角色,信徒被差派進入傷殘群體中,並成立以社區為中心的教會,讓殘疾人士也成為受傷的治療者。這樣才是有使命有能力的城市宣教及見證群體。

後記

在此謹代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向《時代論壇》致意,讓我們有機會從不同的事奉崗位回應《共融與重建──香港教會使命》牧函。正如牧函的原意,也是期望勾劃一個藍圖,回應時代,反省信仰,並且容許不同群體採取多元行動,互相配合。

(回應《使命書》系列完)

(作者為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副主席、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總幹事,文章另刊載於二OO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之時代論壇第八九九期。)

發表者:hkacoadm

宗旨 >聯合本港各非牟利基督教機構; >促進彼此之合作; >關顧整體及個別機構的利益; >與教會同心合力,傳揚福音、建立信徒、服務社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