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歷史上,出現一朵奇芭-「福音機構」。「福音機構」是指那些從事幫助人因著接納耶穌為救主,而生命得改變的機構。其創立的目的是為了福音的廣傳。由於時代不斷的轉變,在都市化的過程中,社會結構亦趨向於多元化。於是不同群體逐漸成形,生活更形複雜,要回應社會的現況和群體的需要,信仰必須化成行動。要人能經歷到,觸摸到,體會到耶穌的愛。在傳福音上就需要加上行動、服務和關懷。福音機構的興起是因為要回應社會的需要,扮演著一個先鋒的角色,去到有需要而教會未能接觸的人群中,向他們發出基督徒的聲音,見証基督,並引導眾人歸主。
「福音機構」英文為Para-church Organization,又稱為翼鋒教會,亦即以教會為中心,輔助或支援教會,以人力,物力,透過不同的媒介:文字,影音,廣播,課程,講座及會議等,與教會一同來肩負牧養群羊的責任。當教會人手不足,資源有限,未能有專注同工關懷,參與動員和裝備平信徒,回應社會轉變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時,翼鋒教會對教會某些缺乏的功能上起了補足的作用。福音機構的出現,以其超宗派的地位,以獨特性,專門性和創意性的事奉模式,成為教會的橋樑。將社會上一些未得之民,帶到教會,因此福音機構最終目標仍是擴展神的國度。
福音機構至少肩負有三重使命:
- 見証群體:在多元化社會中實踐基督愛鄰舍,信徒為鹽為光的使命。
- 先鋒角色:接觸教會未能接觸的群體,引導他們歸向基督。
- 輔助教會:補足教會的不足,成為教會的翼鋒,服侍教會。
「福音機構」運動在五十年代初期出現,成長於七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開花結果。這運動的出現與香港當時代的社會背景、經濟、政治、教會建立和宣教策略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五十年代以前
教會一直扮演著一個承擔關顧群眾責任和積極參與救濟工作的地方。這些工作多集中於基本慈善服務上,亦即在火災或雨災後的施粥贈飯等工作。到五十年代,很多難民由中國大陸來港,香港幾乎變成了一座巨型難民營。當時的教會不分宗派,總動員參加救濟,給難民,或受水災、火災之苦的災民提供食物、衣被,開放教會為收容所。並供給建屋材料,或直接興建平房區,難民營供難民居住。
1915年成立的香港基督教聯會,除聯絡教會,進行救濟工作外,並接管貧苦院,興建成為今日的鑽石山廣蔭和觀塘廣蔭老人院。而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女青年會和救世軍的建立,更提供了多元化的社會服務,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教育方面,由於香港人口激增,公立學校學位嚴重不足。於是教會動用了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設立了極富創意的天台學校。為適齡兒童提供教育。並奠定了日後學生福音運動的基礎。
五十年代
學生福音運動興起。五十年代以後,在本港出生的人口漸增多,學生人數也增加,有教會人士關心中學生福音需要。在內地會宣教士艾得理牧師的推動下,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於1957年成立,與此同時,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在各大宗派聯合資助下成立。接著香港學園傳道會也相繼出現,香港基督女少年軍和基督少年軍及讀經會也以幫助青少年及兒童在身心靈上健全發展為目標。
六十年代
因中國大陸變色,外國差會和宣教士都需要離開中國大陸。有教會人士特別關心那些因政治和宗教因素而不容易聽聞福音的地區。1958年香港遠東廣播公司成立,為打開中國福音之門而努力。
「福音証主協會」於1973年開展了中國內地福音工作,出版《守望中華》,報導大陸教會的消息,鼓勵弟兄姊妹祈禱,為內地教會感恩和祈求。
在六十年代後期,隨著社會經濟整體改善,教會開始建堂。在不知不覺間從木屋區、徙置區、石屋村、天台等撤出。也漸漸從草根階層中淡出。教會走向精英化。期間神興起了一群信徒,是學生福音運動的洪流所陶造出來的領袖。他們體念到有數十萬在工廠裏工作的勞工們,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願意與勞工們一起同行,將神的大愛向他們傳述。於是,一個跨越文化的勞工宣教運動隨之出現,向勞工傳福音的機構陸續建立起來。1967年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成立。1973年工業福音團契也相繼出現。
七十年代
在香港出生的人口首次超過50%,這一群生於斯,長於斯的年青人較從大陸移民來的上一代對香港更有強烈的歸屬感。他們對生活質素的要求也超越了上一代的僅求溫飽。七十年代蓬勃一時的學生運動;1968年的「中文運動」、1970年的「保釣運動」、1971年的「盲人工潮」,1972年的「六一八救災」,1973年的「反貪污捉葛柏」等。正反映學生扮演社會改革先鋒的地位。
這一連串急劇的轉變,也衝擊著大專基督徒學生對信仰反省,到底信仰與社會、國家和民族有何意義和適相關性?一股關注中國,關注香港的浪潮在FES及緊密聯繫的專上學院團契中掀起,就在這環境下,FES創辦「突破」雜誌。突破雜誌日後更發展成為一個青年福音運動,除出版外,亦推動影音製作和輔導工作及青少年活動等事工,「香港青年歸主協會」也於1973年成立。
香港青少年問題在尋索自我身份定位下出現燥動不安情緒,也引發天星事件和九龍暴動。在道德標準日漸下降;社會上流行「向錢看」的觀念,及青少年在成長過程尋索自我中所帶來的迷惘、苦悶和無奈。問題青少年成為破壞社會的一股力量。然而教會所吸納大都是背景較好,溫純和聽話的青少年。神對這群為社會所棄的問題青年仍未放棄,祂興起一些福音機構來回應這社會問題。包括有1973年「基督教互愛中心」、由「新生團契」演變為「香港基督教更新會」等機構的出現。
差傳事工在此期間也漸開拓,七十年代,香港已成為國際都市,許多基督教事工亦趨向多元化,但差傳事工仍只屬雛形,華人宣教士人數稀少,信徒極少關注普世未聞福音之人的需要。「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於1973年成立,為要聯絡各教會、組織差會、推動海外傳道事工。
1949年大陸變色後,宣教士及宣教事業被勒令離開中國,很多華人信徒、教會、神學院和福音機構,在海外各地區另起爐灶,散居海外的華人信徒因而迅速增長,並且積極參與福音運動。「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於1976年成立,目的是要在海外華人教會中推廣普世福音事工的聯絡網。
七十年代可說是本地宣教運動積極推行的年代,同時也帶動了八十年代福音機構快速的成長。木屋區福音團契於1983年成立,正回應許多來自中國新移民群體的需要。除有以群體為服務對象的機構外,還有直接傳福音的機構成立,配合教會增長,福音廣傳的使命,例如有三元福音倍進佈道事工,亞洲歸主協會等。亦有以信徒見証佈道為主的群體出現,例如:藝人之家、皇家警察以諾團契等。
八十年代
香港主權回歸中國日近,香港社會運動焦點,已從民生改善轉移到關注前途問題和促進建立民主政制上,在這段時期也有不同的基督教論政團體出現,「基督徒守望社」可說是當時一個有代表性的基督教論政團體。
「時代論壇」創刊於充滿迷惘而焦慮的1987年。當時一班教牧同工、學者、機構主管,深感香港社會正面臨急劇的轉變,嚴峻的考驗,教會難免受到衝擊,需要一隅言論的空間作為教導、交流、信仰反省的地方,時代論壇正好承擔這重任。1988年成立的「香港基督徒學會」,積極推動關社工作。1989年成立的「香港基督徒支援愛國民主運動委員會」,表達愛國之情及對中國民主的關注。
當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有關1997年以後香港主權、治權、法治和行政等方案,引起了廣大市民的關注,也觸發香港基督徒探索社會及政治變遷對教會的意義。在尋索過程中,教牧們都有感需要團結一致去禱告和尋求神的心意,探索信仰在這時代的見証,一起面對社會變遷帶來的挑戰。1984年5月一群關心香港的教牧人員,共同發表「香港基督徒在現今社會及政治變遷中所持的信念」,簡稱「信念書」,信念書提出十點獻議,一方面承接了歷史的信仰,另一方面在香港政治轉變時刻,為教會提出一個活出見証的方向。「教會更新運動」即告開始。與此同時,「香港福音二千」亦告成立,以「見証、佈道、植堂」為方向,推動教會發展。1994年,「教會更新」與「福音二千」合併,繼續推動更新運動,服侍香港教會。
八十年代是香港商業迅速發展時期,香港被譽為亞洲財經貿易中心。從事商業性行業的人數達六十萬,包括貿易、金融、地產、會計、法律、投資等。他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在舒適和現代化的環境中工作,外表打扮光鮮入時,又經常接觸時尚的事物和權物質享受。另一方面,他們又要面對沈重的工作壓力,明爭暗鬥的競爭,以及圓滑得近乎奸狡的辦事手法等。追求無限慾望過程中,很容易失去方向和自己。但有不甘於此的信徒起來,負起向商界宣教的使命,分別組成「商區福音使團」和「香港國際全備福音商人團契」去關懷和服侍從商的群體。
九十年代
政制發展隨著基本法完稿而塵埃落定。移民潮進入高峰期,許多教牧人員和信徒放洋他去,留下來的信徒雖顯得無奈,但也不禁要問:九七回歸,到底神的心意是什麼?九七後,宗教自由是否繼續?傳福音會有限制嗎?機構和堂會的發展會有制肘嗎?於是引發信徒們回應聖經教導:「無論得時,不得時,務要傳道」,且要把握還有的自由機會,趕快傳福音,收主的莊稼。加上當時香港市民,人心惶惶,對回歸中國政權缺乏信心,也缺乏安全感,正是需要有來自屬靈的安慰和平安信息的時候,於是「紅黑黃」佈道會、「彩虹佈道會」、「誰主明天」佈道會、「包樂佈道大會」相繼舉行,在這時將福音傳揚,正好驅走人心中的幽暗,叫人重拾信心。在回歸前舉行佈道聚會,也可提高教會士氣,表達出無論任何時刻,教會將勇往直前,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同期「短宣運動」和「三福運動」也朝?裝備信徒,全民皆兵傳福音,參與興旺教會佈道事工,使福音早日遍傳香港。
自1986年,一群基督教機構主管同工為加強彼此聯繫和建立肢體代禱網,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開始舉行每月一次的基督教機構主管同工月禱會。後來漸感到在香港轉變的時期中,必須要團結一致,才能強化整體的力量和資源,回應時代的需要,廣傳福音。「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於1992年正式成立,目的乃聯合本港各非牟利基督教機構,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作,關顧整體及個別機構之利益與教會同心合力,傳揚福音,建立信徒,服務社會。
1987年初,有院牧及教牧同工,目睹院牧服務在香港不同大小醫院裏如雨後春荀般設立,有感彼此之間需要互相維繫,交流及善用資源,於1989年成立「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基層福音工作機構在回歸後也組成「主愛基層運動」,聯繫基層教會和機構,在基層人中宣揚主耶穌的恩典,和福音要傳給貧窮人信念。更於1999年5月1日香港第一次的勞動節假期發表聯署禱文,以「團結跨逆境,為主創明天」為題,表達基層人的心聲,祈求和承擔。
福音機構的聯合組織,帶來一個不再各自為政的訊息,也打破互相競爭的觀念,在與各區教牧團契的聯合組織和共同推進下,
一種和諧,團結,合一的氣氛漸出現,「同心合意,興旺福音」成為九十年代一個重要方向。
九十代也是中港事工關係建立的年代。隨著國內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中港教會交流也隨之開始。九十年代也是眾多福音機構朝向國際化的年代。福音機構由五十年代開始成立,一直到九十年代,已漸成為回應時代需要的重要元素。當社會道德愈趨敗壞,黃色風氣熾熱,傳媒為討好讀者,加強色情版面,嘩眾取寵,誇大某一類新聞,甚至用不法手段製造新聞時,有基督徒挺身而出,逆流而上,對抗並指摘這些不道德的行為,「明光社」乃應運而生。回歸後,在「居港權」的引發下,中國大陸來港居民數目不斷增加,每年有超過六萬新移民從中國大陸到港。「新福事工協會」乃成立,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向他們傳福音。
此外有飲食業福音團契出現,基督徒關懷無家者協會成立,為視障人士和殘障人士而設的分別有視障福音團契和回聲谷出現,九十年代可稱為機構百花齊放的年代,當社會需要愈多,也正是機構愈蓬勃的時候。
「福音機構」的出現是為回應社會的需要和彌補教會上的不足。在社會上扮演著一個見証群體,是教會的先鋒,去到未得之民當中,也是教會的輔助機構,服侍教會,在與教會的配搭下,福音更有效的廣傳。
這半個世紀以來,各式各樣的福音機構的興起,其所扮演的角色和使命,正引証以上這幾方面的功能。她的靈活性、機動性、創新性、多樣性、以及與時並進和全人關懷的過程,確能補足教會的不足。再加上福音機構多以本土人士為關注對象,能深入香港各階層人士的需要,在回應宣教使命和領人歸主,的確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或許有人認為今日福音機構太多,也太重疊,又各自為政,漸偏離成立的目標,更有感到成為教會經濟上的負擔,當然,福音機構存在的使命,是要領導人不斷反省和檢討,倚靠聖靈的幫助,作出適當的調協,才可免於紆腐。
但無論如何,從今日香港社會大眾人士對基督教的接納,教會能廣植堂會,信徒不斷增加,屬靈生命不斷成長,福音機構是有其一定的貢獻。深信這是神的旨意和計劃,要用教會和福音機構來完成祂救贖人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