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過去多年香港所經歷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怎樣,香港始終是獨一無二的、位於中國境內的國際大都會。香港教會也因此承載著獨特的使命,《共融與重建--香港教會使命》牧函中提到,「教會的使命是福音的、也是文化的;是本土的,也是萬國萬民的。」在這背景下,香港教會更需要以遼闊的視野去覆行她的獨特使命。
轉引外來資源
香港可以說是資訊爆炸的城市,每日可以透過不同渠道接收到的不論中國內地、台灣、歐美等地區的消息,這種資訊傳遞情況是理想溝通的重要一步。當然,今日我們的重點不是沒有資訊,而是過濾及選擇恰當的資訊。
後現代的社會強調資訊就是力量,誰有發放資訊的權力,誰就是有影響力的人。因此,我們一方面為家中的幼小、教會的小羊選擇資訊,盡量避免他們被外界不良報刊節目等污染他們的靈魂,被似是而非的價值觀所荼毒;另一方面也需教導他們如何作出合乎神心意、合乎聖經真理的選擇。證主的家庭輔導、針對不同主題的課程等事工,正在針對這方面提供教導。聖經真理應用到今日生活的處境,建立標準,就等如給他們武器去抵抗敵人的攻擊。
除了社會上的資訊外,還有海內外教會的經驗。日光之下無新事,不同地區教會雖有不同文化,但總有許多可以參考的價值。吸收及轉介別人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一則可以避免多走冤枉路,不用重蹈覆轍而加快發展對教會及社會有益的事工;二則可以站在相近的基礎上多加合作,善用神給不同文化的智慧。就教會的發展而言,近年有些教會引入美國柳溪教會的增長模式,更有不少教會在學習馬鞍峰教會的模式。但不論那些模式,最重要的是在吸收的過程中作出適當的修訂,以乎合本土實況的需要,不能照單全收。證主在參與「目的導向的教會」這過程中,就強調同時引入香港本土教會、台灣教會及海外華人教會的經驗,不能全盤應用美國加州馬鞍峰教會的材料。
建立本土特色資源
因此,除了吸收及轉介外來資訊外,還要建立本土特色的資源。回看香港教會現今的一些人材,是七、八十年代出外深造,回來後成為神學院的老師、教會的領袖等,同時也為基督教出版界提供大量優質的作者資源。如今,香港本身也能培訓各類的人材,在神學教育、教會牧養及管理方面提供了主要的幫助。近年,不同的機構更為東南亞及中國內地培訓教會同工,足見香港教會是有一定的實力,建立具備本土特色的神學理論,以至教會發展、信徒牧養的模式等。
香港人的特色是甚麼?就是大中華的角度看,香港人擁有的國際視野及執行力,就連不少國際企業也選擇在香港設立總部以進軍中國內地的市場,進入中國內地的則選擇聘請香港人作管理。面向信徒增長迅速的中國內地教會,香港教會有自己獨特的事工策略與經驗,這吸引了不少欲跟內地教會來往的外國教會,也會先來香港取經,吸收香港的經驗。同時,內地教同工近年也多來香港,參觀、參加在港舉辦的聚會,這不單是因為來香港較為容易,也是因為香港這城市面對的問題,教會的經驗與外國相比,畢竟跟內地更為接近。建立自己本土特色的事工及材料,不單為了香港教會,對內地、台灣以至北美也會有不少教會可以參考的地方。
發展核心價值
面向多元社會,尤其在香港常有變化及不同的選擇,我們到底以甚麼作為基礎去教導弟兄姊妹及下一代作選擇?又以甚麼來建立本土特色的事工?答案是聖經。
這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卻又是不可忽略的部分。香港近年面對許多轉變,社會上已有聲音提出「香港價值」,基督徒的核心價值其實最清楚,就是以基督為核心的聖經真理。我們不一定可以要求整個社會跟從基督教的價值倫理,但至少基督的教會可以活出基督教的、聖經的核心價值。
信仰絕對應該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又直接反映在我們的行事為人上,我們雖常以聖經真理掛在口邊,教會也每週強調讀經與解經,但當我們問一問身邊的弟兄姊妹,多少人會認為聖經是很「實用」的?她的價值觀怎樣幫助我們面對今日的處境?我們會發現,多年來這仍是弟兄姊妹的問題。我們強調「讀入聖經.活出真理」,也確信每一個人要以上帝的話語為核心價值社會才得以和諧。
都市人生活忙碌,生活被無限的限資訊侵擾,就連坐車也不能安安靜靜,且有不同的道理每天在身邊企圖影響個人的價值觀,在這情況下,重拾重視教導及遵行神話語的傳統是必要且首要的。擁有許多不同版本聖經不代表熟悉神的話,要能藉神的話語成為生活指導的,是具有堅強而健康靈命的基要條件。教會若能重視教導信徒認識聖經、相信聖經,並應用聖經真理,教會便為面向社會覆行使命,奠下堅固的基礎。這其實就是證主近年強調「聖經教導事工」的目標。
(作者為福音證主協會總幹事,文章另刊載於二OO四年十月三十一日之時代論壇第八九六期。)